李秀丽
教师名片
李秀丽,北京市延庆区“优秀教师”“师德标兵”“八达岭长城杯优秀班主任”,高级教师。现任北京市延庆区特殊教育中心德育主任。曾任市、区级骨干教师,获得北京市第一届特教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一等奖、新秀奖;北京市首届特教教师基本功培训暨展示活动智障组一等奖。
教育感悟
从不后悔此生无桃李满天下,从不在意别人怎么说、怎么看。因为这里让我更加善良,更加纯真,更加朴实。尊重每一个学生、包容每一个学生、培养每一个学生,用爱陪伴他们一路学习、一路成长、一路花开!
从普通学校的特教班,到北京市延庆区特殊教育中心,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,李秀丽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。
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,“幸福”是李秀丽经常提到的一个词。27年的教育生涯,她始终在为特殊学生们的幸福而努力工作着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也不断收获属于自己的光荣与幸福。
用“专业的爱”
守护学生的一片幸福天地
1992年,带着农村女孩走上讲台成为教师的朴素理想,16岁的李秀丽考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弱智专业,系统学习从事该领域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。四年的学习积累让她做好了投身特教事业的准备,也充分预想了将要面临的困难。
毕业后,她来到延庆区永宁小学的特教班任教,采取“包班”的方式,即教师全天在班中陪伴学生,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开展教学工作。在一次带班开展户外活动的过程中,一名学生突然癫痫发作,紧张的急救过程、学生病发时身体的挣扎扭曲与发病结束后虚脱的状态,让她真正体会到从事特殊教育的难度。在教学的过程中,她不断思考工作的意义:特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每一个特殊学生有尊严、有品质地生活,融入不断发展的社会,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。
2006年,延庆区特殊教育中心成立,办学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迈进。2007年,带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情怀,李秀丽进入特教中心继续教学生涯。在刚刚进入特教中心的第一天晚上,正在值班的她看到满校园中特殊学生们的身影,她想,与身处普通学校、还能见到正常学生不同,今后面对的将全部是这些特殊学生了,究竟自己要用多大的力量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把他们教好、带好?在那一刻,李秀丽感到了些许的无助与犹豫。然而,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们的爱,让这短暂的彷徨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,更坚定了她教好这些学生的决心与信心。
长期的教学生涯让李秀丽对“爱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她对学生的爱更接近于母亲的爱,包容一切。随着教学和生活实践的积累,她逐渐形成了“专业的爱”,这种爱不同于母爱,是教育者的爱。她说:“我们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有关心、保护,还要有严格的要求。首先你要清楚什么是他能做的,什么是他做不了的;什么是他故意的,什么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。超越学生能力的事情我们不能强求,而对于坏毛病、坏习惯也决不能纵容,这才是一种专业的爱,才是教育。”
体验快乐
助学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
面对特殊学生,李秀丽首先考虑他们需要的是什么、他们的家庭是怎样的、未来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的。学校教育要起到应有的作用,就应该从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、生活技能开始,使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理能力,以便未来更好地融入家庭与社会生活。
基于这一认识,李秀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,有针对性地选择、设计教学内容。比如,有的家庭忽视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,她就让学生们从最基本的洗脸、洗头开始学习。在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,学生们每人一个盆,打好水放在椅子上,老师手把手地演示、让学生们一点点地练习,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。学生们看到李秀丽,会主动说:“李老师,你看我脸干净吗?我今天洗脸了!”“李老师,我今天洗头了!”天气渐冷,她就带着学生们织围巾、织手套,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。
在特教中心,李秀丽任教“生活数学”课程,她在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,结合班级学生特点,把算盘等普通学校已很少使用的计算工具引入课堂,使抽象的数学运算变得直观,让学生们感受数学思维的运用、体验计算带来的快乐;学习了长度单位,她借助实践活动带学生们在公园里找东西亲自用手量一量,体验长度的概念;在教授学生们认识时间的过程中,她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习惯养成相结合,让学生们在每天的日历上做计划——什么时候学习,什么时候吃饭、睡觉。不会写的字,学生就画出来,让良好习惯的培养更加有乐趣。
“对于特殊学生,我不奢望他们能学会或记住每一节课上的知识,却看重他们在这节课上所获得的美好、快乐体验。”李秀丽说表示。学生们在课堂内外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,都盼着上李秀丽的课。“李老师给我们上课啊!”“李老师今天给我们上两节课!”每每听到学生的“告白”,都会让李秀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获得感和满足感。
特殊教育的一大难点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太大,很难用一把统一的标尺去评价和测量。李秀丽说:“我所做的,就是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,收获幸福的感受。”除了学生的一日常规,她在学生评价表上单加了一列“特别”项,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、班级的展示活动,以及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,从而获得更多维度的成长。每月总结排序之后,她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奖品,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能力,让学生们在体验成功与进步带来的快乐中不懈前行。
除了在校学习,李秀丽也会带领学生们进行志愿服务。比如,擦拭公交站牌,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、表演节目等。李秀丽认为,这既是特殊学生对社会的一种回馈,也是他们有品质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连通家校
用心描画学生的幸福长线
李秀丽说:“学生们从6岁到18岁在学校接受教育,只有短短的12年,毕业后还要面对更长的人生道路。所以,学校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引导,一种助推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,也要培训家长,让家校形成合力,创造学生一生幸福的良好环境。”
从“认识我们的孩子”到“如何陪伴孩子”“家庭中的劳动教育”“学生行为习惯培养”……通过系列的家长讲座主题,李秀丽力图长期地、有计划地对开展家长培训,用专业的理念和知识引导家长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,高质量地陪伴孩子。李秀丽引导学校教师们与家长深入沟通,她希望家长能够提出对孩子的期许,越明确、越具体越好,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针对性培养。李秀丽还不断地向家长传递着这样的理念: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也不要否定为了孩子所做的努力和尝试;朝着正确地方向继续坚持走下去,只要能陪伴孩子,就一天也不要放弃!
采访的最后,李秀丽带着记者走进了几个班级,感受特教课堂的气氛。每个班的学生不多,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,呈现出的状态也不同,老师正开展差异化地指导和管理学生。李秀丽认识学校的每一名学生,也熟悉他们每个人的情况。接下来,她和特殊学生、特殊教育的故事还在继续,她也将用爱与专业书写自己教育生涯新的篇章。
文字:杨旭
编辑:姜思瑶
编审:常悦
终审:郝彬
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